2009年2月14日星期六

乱弹武侠之一:自由职业者——黄眉僧

  有一种人让我羡慕,便是那自由职业者。这类人肯定是有才华的,真正能以自己喜欢的东西谋生。比如李敖,自诩为“五百年来和五百年内写白话文的前三名”,牛固然是吹得过火,但文章确实写得不赖。除此之外,还能抽空坐牢、打官司、竞选总统、争当议员等等,玩种种好玩的;间穿插泡MM,偷少妇,写长篇黄色小说,娶年轻漂亮夫人,干人神不能共容的。到了知天命之年,心想此君该洗洗睡了吧?谁知他竟然夜夜不寂寞,穿着他那几十年都不变的红夹克,在凤凰卫视上满口胡柴,乐此不倦。
  
  在天龙八部中,也有个自由职业者——黄眉僧。
  
  这个人在《天龙八部》中出场的次数不多,但其出色表现,当可与李敖一比。
  他的第一次出场,是段誉被“恶贯满盈”段延庆关在石室之后。保定帝左思右量之下,觉得用国家机器来解决多有不妥,于是到民间的个人工作室“拈花寺”求助。保定帝叩门之后,仅仅说了句“故人段正明求见”,并未道明来意。而黄眉僧开口第一句话则是:“段贤弟,你心中有何难题?”从对话间可看出,黄眉僧是个专事解决难题的人,所以即使贵为一国之君的保定帝,也是无难题不登“拈花寺”。
  
  果然,保定帝是要请黄眉僧替他搞攻关。
  
  而且这关,非一般人可攻得。一边是国家最高领导人,一边是天下人闻之色变的恐怖分子,在他们之间搞攻关,这样的课题难度可想而知。
  
  但此老兄竟然眼睛都没有眨巴就接了下来,报酬呢,也不过是与及八杆子打不到的“废除盐税”。国家该做的,倒变成了他攻关难题的报酬,颇为讽刺。而且他也不发“我爱这个国家,这个国家爱我吗?”之类的伪问题,也不谈什么权利啊、自由啊之类的所谓民主人士们挂在嘴上的“人权”问题。完全一副“我爱这个国家”,危难之时,“舍我其谁”的大家气概。其“一颗红心,两手准备”的无私精神,真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;而其自信与无畏,也当为后世晚辈之楷模。
  
  他的第二次出场,是在万劫谷关段誉的石室前,争谁先在棋盘上落子。黄眉僧出题猜他的双足脚趾头是奇是偶,段延庆猜偶,黄眉僧为了证明自己七十岁时,脚趾是奇,于是用小铁槌斩掉了自己右足的小趾,宣告:“老僧今年六十九岁,得到七十岁时,我的足趾是奇数。”因而获胜,争得先手。
  
  在这里,令人钦佩的是黄眉僧的敬业精神。在整个工作前期的准备阶段,不骄不躁,认真严谨。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,又分毫优势必争,赢得了好开局。他的EQ(情商)真的不错,在这里,他从容展示了一个杰出自由职业者决难题时的最基本素质。另外,他的大无畏精神也令人钦佩。这种精神在前赴后继的革命年代曾经如鲜花绽放之外,在现在这种物欲横流的年代,已经难得一见了。
  
  在真正交手的过程中,黄眉僧棋艺与武艺不可得兼,略落下分。这有先天的劣势(IQ这东西,由爹娘的精子卵子决定,自己是凭空蹦不来的),当然也有后天之劣势(毕竟不如段氏,段延庆根出皇亲不说,武功也源出大家,不像黄眉僧,那可是真正穷苦人家的孩子,一招一式俱需要自己悟出摸出练出)。即使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,他仍然僵持了一天一夜,直到救兵救出了段誉,并在段誉帮助下打败了段延庆,赢得了最终的胜利。在僵持过程中,他表现出来的毅力、耐心、还有责任心,都令人钦佩,也足见他的AQ(逆商)出色。也许,穷人家的孩子要成功,靠的就是那天塌下来也能顶住的AQ吧?
  
  虽然后来,黄眉僧也曾自曝过的年少不敌慕容博的丢人往事,但这丝毫不掩其大侠风范。在成功之后谈失败,更见其操守品行。谁小时候还没有过光腚的事?不过最大的区别是伟人小时候的光腚与小鸡鸡,被后世的神光罩住了凡人看不见而已。而英雄小时候的光腚与小鸡鸡,偶让人看见了,反而愈发显得其真实可爱。
  
  读完《天龙八部》,掩卷遐思,常常生出这样的幻想:此老兄若生在当代,可替美国搞拉登的攻关,或者替伊拉克搞美国的攻关。以他在保定帝与第一大恶人段延庆之间搞攻关时所显露的手段,或可避免911以及美伊之战,也未可知!

2009年2月13日星期五

记忆中的台湾作家

  早起,吃早餐,就看到了罗兰的十三本书,整整齐齐,叠在沙发的侧边上。这是我那天从书摊淘来的。其实,我并不想看这十三本书,拿回他们,纯粹是为了怀念。
    
  罗兰是台湾作家,主持人。她在台湾有多知名,我并不知道,但我读中学时,喜欢看她的作品《罗兰小语》。说实话,在那个年代,那个年龄,没几本适合我们阅读,也没几本并平易近人的书可看。罗兰的作品,就是那不多的适合我,并非常平易近人的书。书中,她谈理想,谈抱负,谈挫折,谈道德,谈修养,谈友谊,谈爱情。她的文字,富于哲理和启迪性。那几本书,差不多一直陪伴了我的中学时代。我得空便翻,将几本书,全翻脱了页。
    
  现在,不会再有太多机会读罗兰了。以我现在的年龄而言,好多当初的惑,已经解了。而且,有了这么多年的阅历,读过其他中外作家的书,回头再读罗兰,觉得她的东西太浅了。但无论如何,罗兰在我的记忆里,是一道不可取代的风景。
    
  说到罗兰,就想起台湾其他的作家来。
    
  不知道为什么,我的学生时代,读台湾作家的作品,多过读大陆作家的作品。而且,那时候,也流行台湾作家的作品。还记得,我前前后后,看过琼瑶、柏杨、三毛、席慕蓉、李敖、李昂、张晓风、龙应台、王鼎钧、余光中、洛夫、司马中原、林清玄等人的作品。好像还看过一个叫七等生的人写的小说。好奇怪的名字,而且小说的写法也很奇怪。
    
  在这些作家中,我最喜欢的杂文作家,无疑是龙应台。那时候,她总喜欢以胡美丽的口吻,用第一人称自述,我觉得很有趣。而且,她的文字也很犀利。初二的时候,偶然看到了李敖的《传统下的独白》,在封底,大字写着“五百年来和五百年内,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、李敖、李敖,嘴上说我吹牛的人,心里为我供奉着牌位。”说实话,我喜欢这种飞扬跋扈的风格。实际上,《传统下的独白》写得确实不差。但同在一本中,后一辑《独白下的传统》,就不敢恭维了。
    
  后来,看了柏杨的《丑陋的中国人》,没有封面,也没有封底。同是杂文,我觉得李敖的读起来酣畅淋漓,而柏杨的,却苦大仇深,似乎他写作时,心理非常扭曲,或者很压抑,总是让人产生不了快感。
    
  余光中无疑是其中我最喜欢的作家和诗人。他的散文,大气,典雅。 “听听,那冷雨。看看,那冷雨。嗅嗅闻闻,那冷雨,舔舔吧,那冷雨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,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,清明这季雨。雨是女性,应该最富于感性。雨气空而迷幻,细细嗅嗅,清清爽爽新新,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……”(《听听那冷雨》),简直像诗。而他的诗歌,我更喜欢,曾经搜集过几次。除了他那些被人称颂的名作之外,我还喜欢他的爱情诗。记得他有一首诗叫《等你,在雨中》,是这样写的:
    
    等你,在雨中,在造虹的雨中
    蝉声沉落,蛙声升起
   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,在雨中
     
    你来不来都一样,竟感觉
    每朵莲都像你
    尤其隔着黄昏,隔着这样的细雨
     
    永恒,刹那,刹那,永恒
    等你,在时间之外,在时间之外,等你,
    在刹那,在永恒
    ……
    
  尤其是结尾一句:“从姜白石的词里,有韵地,你走来”,我喜欢得不得了,常常在自己模仿的诗里套用。
    
  另外,我喜欢的还有王鼎钧和司马中原,我觉得两个人的文字中,都透着某种苍凉,附着古人的魂魄。席慕蓉的诗歌,只记得一首诗的题目,《一颗开花的树》,和一句诗,“在得尺进寸的肌肤上,吻出火花”。三毛的文字,洒脱,率真,不羁,很有“落花流水春去也,天上人间”风范。读林清玄、张晓风的感觉,像是“江湖夜雨”中,偶然看到了一盏灯。其余的,竟然,不大记得了。
    

2009年2月12日星期四

2008年购书清单

前几天,我汇总了一次2008年买书的不完全清单。过完年了,又补充了一次,算是个完整的清单了。有两单其实是2009年1月份购买的,但因为在春节之前,也算到2008年中去。

我看了看我的购书清单,还是比较杂的。有育儿百科,有炒菜的,有专业方面的,有童书,有家书,有经济方面的,有自传,也有乱七八糟,归不到什么类里的。自我感觉,好像一个大杂烩。

这说的好听,叫爱好广泛,说的不好听,叫饥不择食,来者不拒。

不过,说起来,不那么丢人的事是,书基本上都看了。一年读39本书,算不算多呢?其实也不算多吧,想当年,一年能读2、300本呢。

发件人 读书专辑

2008年7月10日星期四

一个打工仔的对日观

01 最近忙着的事
  
  七月一日开始,直到昨天,我都忙着接待日本客户。说实话,每次跟他们接触,都会生出很多感慨来。这种感慨,还有这个月份发生的那段曾让我们痛到现在的历史,让我感情变得复杂。
  
  很久以前,大概是八九年前,也是七月份,而且是七月七日那天,也是接待日本客户。作为工厂品质部的头,在接待重要客户时,是不能缺席的。但那天,我在会议室里面越待,就越痛苦,最后,还是借口有紧急的事情要处理,走了。
  
  再后来,我换了公司。这家公司,做日本人的产品更多,因此,我跟日本人打交道的机会也更多了。虽然在感情上,我一直觉得别别扭扭的。但在工作的合作中,跟他们接触越多,我就越佩服他们。他们每次来,从不在中午出去吃大餐,只在会议室要个快餐就解决了。问题无论大小,不讨论个水落石出,决不罢休。他们总是问不完的“为什么?”“为什么?”……还总是拿个计算器,算啊算啊,把你提供的每个数字,算得体无完肤。又总是在白板上写啊写啊,把每个问题梳理得清清楚楚,完成日期和负责人写得明明白白……
  
  到吃晚饭的时候了,问题还没有谈完?对不起,请继续,一直谈,谈到地天昏地暗,谈到饥肠辘辘,谈到鸡鸣狗叫。OK了?OK!好,散会。出门一看,都已经是第二天了。不是一次如此,是N年来,次次如此。
  
  因此,每次这些小日本一走,我就一边整理资料,一边在那里感慨:再这样发展下去,咱的这些做事样样都差不多的兄弟姐妹们,如何跟这个弹丸之地的小鬼子们竞争?!
  
02 我对日本产品的心路历程
  
  我早年其实是个典型的反日小愤青,对于国人提出的“抵制日货”的口号,100%支持。曾几何时,大约是八九年前,我买的第一个手机,就是国产的。原因无他,盖此手机乃中国公司产也。虽然新手机一个月便往维修店里送了三次,但我愿意,因为我是个爱国者。我坚决不买索尼的手机。
  
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,选择产品和消费品的立场,从100%支持国产,变成了更多的考虑“性价比”,至于出身何处已经不重要了。毕竟我的银子有限,实际点对生活有好处。
  
  促使我观念如此转变的原因,还有一个,就是我所在的工厂,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公司,一直给日本、美国、法国、德国、马来西亚等国的公司供货。相对而言,日本公司最难打交道,但也最好打交道。
  
  所谓难,是因为它要求最苛刻。跟美国人谈,你说性能没问题?OK,请提交一份报告。至于外观瑕疵,好说。但如果你跟日本人谈,你说性能没问题?对不起,我要测试。你说外观没问题?对不起,我要测试。而后,你就等,等啊等,等了两三个月,都快崩溃了,准备放弃的时候,他的报告来了,厚厚一大叠,每个问题,一张图片,一段详细描述,一个结论。90个外观瑕疵,21个合格的,69个不合格的,合格的理由是啥啥啥,不合格的理由是啥啥啥。
  
  所谓好打交道,也正在于此。如果你有问题问,或者有分歧要谈,他永远向你敞开,不厌其烦,一次次确认,一次次讨论,直到双方都明白。如果不能接受,就反反复复跟你讲,我为什么不接受,我接受了会有什么问题,我如果漏给我的客户有什么后果,我的客户如果再漏给我的客户有什么后果。如果是中国公司,一句话噎死你:“老子说什么就是什么,老子要啥便是啥,照着执行就是了,丫哪来这么多毛病!”
  
  以此种态度制造出的产品,和凡事都差不多态度造出来的产品,你会选择买哪个?
  
03 我从日本公司学会了三方共赢
  
  在美国鬼子整出来的那些理论横行中国之后,中国的公司多多少少知道了些控制成本、团队协作、互利共赢的概念。但说实话,那著名的ISO9000确实不错,在中国公司里一推行,都变成了空洞的理论和苍白的程序文件。
  
  而对所谓实事求是、三方共赢的概念,我却是在跟日本鬼子的接触中,一点一滴学习到的。
  
  几年前,我应对日本一家公司审核,有个细节让我感慨良多:其中一个工序,我没设检验员。理由是,它本身就是防呆的,没有漏不良品的机会。他们中国分公司审的时候,认为不管怎样,按照ISO9000的要求,一定要确认检查,就必须设人。到小日本审的时候,则一定要去现场看看。看完后说,OK,确实防呆,不需要多设人了。
  
  跟日本另一家著名公司打交道的时候,学到了更多东西。比如,它的情报共通化(也就是情报共享的意思):一接到订单,还没有向供应商下单之前,供应商就能同步看到这些信息,开始备料了。还比如,它的共同车理念:部分供应商供货很少,但要送,成本却很高,很难赢利,或者赢利很低。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,厂家把运输成本计算出来,按一定比例从价格中扣除,由他们派车,每天按固定的时间、固定的路线来拉,为厂家省人,省成本,同时,也给自己省成本。
  
  跟后来一家日本公司打交道时,则学到了实践版的JIT(精益生产)。有一段时间,我们正加大检验力度,在增加检验员时,他们来访厂。心里嘀咕,小鬼子们又要弄什么新花样要来折腾我们了?不成想,他们竟然是专门来培训我们的。培训完后,给每个受训人员颁了合格证,还发了授权证明和章,说:以后,你们就是我司的品质代表,所有出货,只要你们盖章,就等于是我们验货合格。收货后,我们将不再进行进料检查,也不入仓库,直接上线生产。但是,如果你们盖章的产品总不良率超过××个ppm(百万分之一)的时候,贵司就得暂停供货,进行整改,盖章的人也需要重新接受培训。
  
  我对日本公司印象最深的,则是他们对待供应商的态度,真做到了“不抛弃,不放弃”。他们从不会轻易放弃供应商,更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。供货过程中,良品率低,他们会派人支援,帮助工厂改善。交期有问题,也会派人,跟工厂详细探讨,一个工序一个工序计算,甚至于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测算,优化作业,提升效率。凡此种种,都贯穿一个理念:改善。改善!改善!改善!这是他们永远的口头禅。
  
04 爱国观念的转变
  
  我的爱国观念彻底转变,大约在02年前后。
  
  因为跟日本公司接触越深入,我越发现,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的东西。加之那段时间,我读了不少关于自由主义的文章,感触更深刻。虽然到现在,我还不大明白自由主义是个什么东东,但我的爱国观念,却因此而转变了。我不再是那个见日本人就想扁的小愤青,也不再是见日本车就想扔砖头的伪爱国青年。我不再觉得非黑即白,不再认为骂日本人就爱国,不骂日本人就不爱国。我再也不转标题是“是中国人的就转发”之类的邮件。
  
  特别是01年底,赵薇军旗装事件爆发以后,我思考了很多,不再像以前一样,盲目在bbs上骂人。后来,我终于还是忍不住,写了一篇名为《裙子、戏子与裸照——三看赵薇军旗事件》的时事述评,第一次冷静地表达了我的看法。这篇东东,有人赞,有人辩,但更多的是辱骂。在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里,我的邮箱被各种辱骂邮件塞爆,更有甚者,还发来带病毒的邮件攻击我……使我对所谓爱国青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
  
  在这里,有必要重述这段故事,给大家一点简单的概念。2001年12月3日,赵薇穿一件图形类似于日本军旗的照片在《时装》杂志刊出。当天,有人率先在bbs上发难,指赵薇穿的是日本军旗,并言其为汉奸,丢中国人的脸。旋即,江苏一家媒体宣布封杀赵薇。同时,还有人合成赵薇裸照,四处散播。一时之间,各大论坛上人潮汹涌,各路人马大肆讨伐赵薇。赵薇军旗事件,瞬间被炒热。其后时间不久,也就是 12月28日,赵薇在湖南卫视演播现场被人殴打,并被泄愤者当头泼上了秽物。于是略略降温的赵薇事件,再度升温,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。
  
  在《三看》这篇文中,我表达了这样的观点:
  
  一,穿什么样的衣服,是个人的自由。当然,这种自由必须遵守法律的规范以及道德的底线。赵薇所穿并没有触犯法律的规定,所以并不存在法律方面的问题,她至多也就是在道德的方面受到谴责——她穿的时装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。但我认为,真正该负起责任的人,应该是杂志社和设计师。
  
  二,泼粪事件,是个懦弱男人的一次做戏,他不过是一个演技不怎样的戏子而已。让人遗憾的是,台下看戏并大声喊好的人,竟然有很多人是被奉为中国精英人物的知识分子。我引用了鲁迅的一段话:“但这普遍的做戏,却比真的做戏还要坏。真的做戏,是只有一时;戏子做完戏,也就恢复为平常状态的。杨小楼做《单刀赴会》,梅兰芳做《黛玉葬花》,只有在戏台上的时候是关云长,是林黛玉,下台就成了普通人,所以并没有大弊。倘使他们扮演一回之后,就永远提着青龙偃月刀或锄头,以关老爷,林妹妹自命,怪声怪气,唱来唱去,那就实在只好算是发热昏了。”
  
  三,捏造裸照,是犯法的。媒体一方面似乎在努力作公正报道状,但其实其公正并不公正。公正是冰山之一角,下面的炒作和明知是假也要发便是发酵剂。正是他们的煽风点火,才使得赵薇事件树欲静而风不止,雨未来而风满楼。
  
05 安静的六年
  
  写了《三看》之后,我便渐渐淡出bbs,不再到处瞎抡砖头了。到现在,大约六年的时光了,我都不大上网,多数时候呆在工厂里,日出上班,日落吃饭,晚上加班。虽然最近写的博客多点,但论坛确乎是不大去了。
  
  我觉得,与其在bbs上争论那些无聊的事浪费青春,还不如在工厂里做几个好产品来得实在。与其没事干到处宣扬抵制这货那货,这电影那电视,还不如向日本美国多出口几个高质量的螺丝钉,让他们造宇宙飞船的时候,都缺不了咱们!
  
  实际上,我不仅是这样想的,也是努力这样去做的。
  
  我做的行业,属于电子业。我做的产品,叫FPC(软性电路板),是PCB(印制电路板)中的一种。我国虽然PCB产量和产值居世界第一,但高端产品,却80%出自日本。这也是在生产制造业方面,我们跟他们的差距。
  
  要缩小这种差距,不是仅仅喊口号就行,而要付诸行动。要付诸行动,你就得忍受工厂里的琐碎和寂寞。
  
  在工厂越久,我越发觉,我们缺乏一种习惯,一种凡事都做好的习惯;我们缺乏一种精神,一种将凡事都做好的精神;我们更加缺乏的,是强烈的责任心。我们喜欢凡事差不多就算了,所以很多人是标准的“差不多”先生;我们崇尚中庸之道,所以凡事我们不求最好,但求不是最差就行了,有时候甚至会变得“不为最先,不耻最后”。
  
  而要做好产品,要改变的,恰恰是这些。不管过程多简单,操作多简单,都要确保做到最好。把最简单的做好了,才有可能去做那些复杂工序和卓越的产品。而要追求做到最好,现成的、最见效的工具和方法,还就是小日本鬼子提出和总结出的那些方法,诸如QCC啦、QC七工具啦、5S啦、JIT啦(由美国人命名,却是由丰田的案例里总结出来的)等等。
  
06 还是不喜欢日本人
  
  虽然在制造业方面我遇到的日本人和公司,让我觉得收获和感悟良多,但内心深处,我还是不喜欢日本人。
  
  首先,是他们对于侵华史的篡改和歪曲。无论产品多好,不能取代道德,也不代表反思。德国可以反思,日本不能。我常常想,却总也搞不明白,为何日本人能在产品制造方面实事求是,斤斤计较,一丝不苟,却不肯这样认真检讨历史。
  
  其次,我不喜欢日本人的伪善,他们总是表里不一。印象中,那些在工作场合彬彬有礼、谦恭有加的日本人,一出公司,就变得放浪形骸。很多时候,一提起日本人,我的第一直觉,就是电视里色迷迷拿着女人内裤的猥琐男。
  
  第三,我不喜欢日本人的变态。近几年来,传媒愈加发达,能接触到的国外的电影碟越来越多。我看美国人的作品,觉得现在的美国,就像中国曾经的汉唐,在他们的经济、文化和日常生活里,都透着强悍、霸气与大气,以及那种因为自信乃至自负,才透出来的率性与幽默。但看日本人的作品,总觉得他们的细致和细腻在生活中其实很变态。是的,是变态。当我看到某日剧中,男主角为了追女主角,去翻垃圾,找到女主角用过的卫生巾的时候,差点没有呕出来。
  
  第四,我不喜欢日本人的小家子气与处心积虑。尚记得,改革开放之初,中国引进外资,率先进入中国的是日本,中国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。但他们给我们的是什么呢?是二手的生产线,过时的设备。中国从一开始,就变成了日本制造业梯级转移的一块阵地。在赚到大把钱后,却又率先逃离中国大陆。而且,在日本较好的技术引入中国的过程中,他们总是给你东少一点,西少一点。例如南玻,当初引入日本造玻璃的技术的时候,日本收了钱,技术输出时,却故意漏掉最关键的一个工序,南玻去看,他们就将这道工序藏在桌子下。例如富士,当年与汕头公元进行胶卷项目的合作,公元厂以40亿元的巨资从富士引进设备,1993年前后,公元发生经营危机,连广东的副省长都出面,亲自带队去日本富士请求帮忙,但富士高层却闭门不见。
  
  ……
  
  是的,我不喜欢日本人,一点都不。理由,还可以讲出一箩筐来。
  
07 我们真需要抵制日货吗?
  
  我对日本的人和事但感受和看法都讲过了,最后讲讲我关于抵制日货的看法。
  
  我觉得,顾客选择产品,是他的事,他用着好还是不好,花钱多还是少,自然心里有数。故意放着好的不要,非要用次的,一定不正常。而且,我觉得,拿自己的血汗钱,去买烂的产品,维持制造烂产品的企业生存,等于变相谋杀这家公司。还不如让它有危机感,积极竞争,说不定能够练好内功,从此成了武林高手呢?比如远大中央空调,比如南玻,起步的时候,日本在这个领域里都已经领先世界了,但他们的产品还是超越了日本。
  
  而对日货,现在真需要全面抵制,都不用了吗?
  我看未必。
  
  《南方周末》上一组关于日本的专题里,有这样一组数字:“中国生产汽车部件的机床,年平均工作时间为3500小时,只有日本的机床能保证连续5年性能不变。没有日本的机床,中国的汽车产业将难以运行。”除了我们知道的汽车之外,“钢铁、纤维等日本的大宗产品隐藏在无数中国建筑之中,日本的化学制品无处不在,而日本的医疗器械则几乎是每一家中国医院的必备品。从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(ODA)角度来说,一个彻底的日货抵制者甚至无法使用京九铁路、北京地铁和首都国际机场。”
  
  井出敬二说,“任何一个牌子的手机,无论是中国的、瑞典的、美国的还是韩国的,都有日本零件。”换句话说,如果要彻底抵制日货,你就不要用手机了。
  
  除了产品,就连很多词,都是日本的舶来品。比如“手机”,比如“历史问题”中的那个“历史”,皆来自日语。还比如,很多公司喜欢用的那句爱国语,“产业报国”,它来自日本松下电器公司。
  
  所以,我的看法是,从感情上,无论咱们喜欢日本也好,讨厌也好,都无关紧要,重要的是,我们要知道自己欠缺什么,需要加强什么,然后努力去做。我们做强我们擅长的产品,使用日本比我们强的产品,创新他们没有的产品,形成互补。也可以联合开发,发挥各自的优势。而其中,最要不得的方法,是把精力和精神浪费在喊口号上。
  
  1983年11月胡耀邦在日本众众议院发表演讲时说过一句话,很独到:
  “眼光放长,达人达观。”
  
(此文是在线完成,早上完成一半,晚上完成一半。小媳妇看后,嫌太罗嗦,亲自操刀,从6000字中干掉300字,并更改错别字若干,理通病句若干。在此对谢小媳妇表示感谢。)

2008年7月3日星期四

见过肉麻的,没见过这么肉麻的

一场地震,除了震出一群英雄,一群狗熊,一群把白事办称红事的政府官员,还震出来一堆肉麻文豪来。

第一位,当首推咱们的余秋雨大师了。地震过后,6月5日这天,余大师写了一篇文章,叫《含泪劝告情愿灾民》,对那些失去了孩子的父母们说,“你们所遭遇的丧子之痛,全国人民都感同身受。十三亿人在同一时间全部肃立,默哀三分钟,这肯定是人类历史上最浩大、最隆重的悼念仪式。悼念对象,就有你们的孩子。在全国哀悼日,一位佛学大师对我说,有十几亿人护持,这些往生者全都成了菩萨,会一直佑护中国。我想,你们的孩子如果九天有灵,也一定已经安宁。 ”

更奇的一位,是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先生。他写了一首《江城子》,其中有几句是这样说的:“纵做鬼,也幸福。银鹰战车救雏犊,左军叔,右警姑,民族大爱,亲历死也足。只盼坟前有屏幕,看奥运,同欢呼。”

见过肉麻的,没有见过这么肉麻的;中国文人,有无耻的,没见过这么无耻的。

王是啥身份水准,以前没读过他的作品,不大知道。但余,俺是知道的,俺以前还是他的粉丝,即使在之前,他死不肯忏悔,全国人民一片骂中,俺还是照喜欢不误。但这次,实在是让俺这个普通读者大失所望。俺觉得,余大师的作品,除了《文化苦旅》和《山居笔记》,之后出的作品,确实是一蟹不如一蟹了。但俺常常想,一个作者,总不能要求他是完人,篇篇、本本都是精品,即使他只有有这两本书,也足可在当代散文大家中有一立足之地了。

但这次,他怎的就......为啥会......何至于......竟然......

在惋惜和掩鼻之余,俺还是忍不住爱余情结,又上了他博客一回,读到了余大师的新作《自语》,最后一段如此写道:

在全民肃立的哀悼日我又暗暗自语:
  如果能有十个轮回,
  即使再有海啸地震,
  我已别无选择,
  永远在这里投生!

俺终于彻底被恶心着了。柏杨老先生刚刚去世,很多人讨论他的《丑陋的中国人》还有没有意义。如此看来,意义大哉。至少,他痛扁的“酱缸”还在。照目前的架势看来,酱缸不但没有消灭的迹象,反倒大有扩散成粪坑的可能。诸如这次,这两只巨型蛆蝇的蜕变而出,便是明证。

2007年5月26日星期六

山那边,漠那边

  
  我生在一个山窝窝里。张开眼,满眼,全是山。有段时间,我对山那边充满了好奇,不停问人:“山那边是啥?”“山!”“山那边的山那边呢?”“山!”“那山那边的那边的那边呢?”“山!”……一直问到所有的人都烦了,不理我。
  
  六岁那年夏天,我们家进行了一次迁徙。
  
  那是一次漫长而又美妙的旅程。几十架毛驴车,排成一队,浩浩荡荡,向着山那边鱼贯而行。我和弟弟坐在车厢里,高兴坏了。当毛驴车驶出大山,进入平地时,我们终于疯掉了。我和弟弟跳下车,奔跑滚跳,嗷嗷乱叫,直折腾到筋疲力尽,被大人抱上车,沉沉睡去。
  
  第二天,起床后,满眼已不再是山,而是沙漠了。
  
  开初,我们很觉得很新奇,可以摘白刺果,采沙葱,拔沙竹,追兔子,捉刺猬,仰着脖子看满天乱飞的沙矶,捡傻呼呼会撞到玻璃窗的麻雀,撵一转眼便不见的黄羊,偷看据说会放臭屁的狐子(狸),挖像壁虎的沙虎,揪比沙虎讨厌的蝎虎的尾巴……
  
  但,很快,我们就厌倦了。
  
  我又开始想,沙漠那边是什么?鉴于我问山时的经验,我觉得大人们的答案是靠不住的。不如自己亲自去看看。
  
  一个晴朗的午后,我带着弟弟,向沙漠里面走去。
  
  我们翻过几个沙丘,那是我们熟悉的。我们又翻过几个沙丘,弟弟不熟悉了。我们再翻过几个沙丘,我也不熟悉了。弟弟开始后怕。我骂他:“不像个男人。”弟弟不吭声了,跟着我又翻。当我们翻过十几个沙丘的时候,我也开始后怕了。
  
  为了掩饰,我跟弟弟说:“我们出来的时候没有跟妈说,妈找不到我们,会急死的。我们还是先回去吧,改天再去沙漠那边。”
  
  弟弟点头,跟着我往回走。
  
  可是,我们刚翻回两个沙丘,便起风了。一阵风过去,我们来去的脚印,全不见了。我们俩站在沙漠里,傻了眼。四周都是一样的沙丘,哪个才是回去的方向呢?我们爬上一个沙丘,好像不对。我们爬上另外一面的沙丘,好像还是不对。我们又爬上一个……终于,我们彻底失去了方向感。
  
  夜幕开始一点点降临的时候,我的心也一点点沉入了深渊。当霞光渐褪,黑幕渐起时,我终于崩溃了。我抱着弟弟嚎啕大哭。我觉得自己死在沙漠里没有什么,可弟弟还小啊。他才四岁多一点,都是我害了他……
  
  突然,一丝月光洒了进来。摩挲泪眼中,我看到一轮圆月从前面的沙丘上慢慢爬了上来。我的心一动:家,不就在月亮升起的地方吗?我立即破涕为笑,拉着弟弟的手,欢快地翻过沙梁,回家去了。
  
  很多年过去了,很多往事都忘光了。但奇怪的是,小时候的这些小事,却还能很清楚地记起。尤其是,当我在钢筋水泥丛林里迷失的时候,那夜的月光便会清晰地泻进来。而后,我就有了方向。
  
2007-5-25

2007年5月19日星期六

出门

  爸爸的老家住南面,离我们四十里。妈妈的娘家住西边,离我们一百里。小时候,我能记得的世界,只有这么大。即使如此,小时候,出门,走亲戚,对我家而言,仍是大事。
  
  六岁那年的冬天,爷爷去世了。我是长孙,必须随爸爸奔丧。那天,大雪封山,深已过膝。老爸顾不了那么多了。一大早,他将我塞进麦草和两床棉被中,便驾车(毛驴车)上路了。我探头,寒风凛冽,如刀一样。我赶紧将脑袋缩到被子里。朦胧中,我听老爸赶驴的声音,初时洪亮,渐渐嘶哑。不知走了多久。当老爸将我从车厢里抱出来的时候,我的四肢已经僵硬,记忆也模糊了。恍惚种,只记得,老爸抱着我,踉踉跄跄,嗯嗯啊啊,似乎讲不出话了。
  
  八岁那年,老爸买了辆二手的“永久”牌自行车。我好高兴:终于不坐毛驴车了。可是,老妈不高兴。原因是,老爸跟我不大愿意与老妈一起出门。老妈很胖,行动不那么灵活,每次坐车,她都像炮弹一样,“腾”,往后座一坐,我跟老爸,还有自行车,便“嗖”一下,飞出去老远。老妈偶尔成功坐上去,我在前横梁上,却又胆颤心惊起来:整个车都吱吱呀呀的,好像随时要散架了一样。
  
  于是,走远路——回娘家,带老妈的任务,都给了三舅。三舅个头不高,但很壮。他的车,是加重的“飞鸽”。每次,他都提前一天到我们家。第二天,早早启程。每年才回一次娘家,老妈自然是不能空手的。于是,那车,不仅要带人,还有带好几十斤的礼物——绑在车后轮两边的架子上。于是,三舅不是骑自行车了,变成是开小货车了。一路上,行人纷纷侧目——他们从没有见过一辆自行车有这么大的运输能力。的确,老妈,三舅,我,三个人,还有礼物,加起来,至少有四百来斤。
  
  不过于我,对那时最深刻的记忆,不是别人的目光,而是我的屁股。一百里路,我都得坐在前面的横梁上,屁股痛得要命,好像要裂成两瓣了似的。更要命的是,痛也不能乱动。有一次,我想调整一下位置,结果脚伸前轮里去了。正在疾行的车,突然停住,三个人“呜——”,全给扔沟里去了。老妈带给外公的几十个鸡蛋,真的全完蛋了。
  
十岁之后,出门的记忆里,有了汽车。那时,黄河水倒提九百米,想泵到荒滩上去。勘探队开始来勘测。每天都有那么一两辆汽车来往。每次出门,我们都守在路口,等一两个小时,搭便车。那“屁股一冒烟,便一溜烟不见的家伙”(俺村老人语),确实快,四五十里路,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。
  
十四岁,则有了第一次坐火车、坐船的经历。再后来,离家打工,天南海北跑。从此,家似客栈,而出门,反倒成了家常便饭了。

今天开始写新东西

  
  这周很懒,几乎没有写新的东西。原因是:一,《我的方寸江湖》的系列写作,突然进入了瓶颈。《睡炕》之后,我就觉得构思、行文、语言、结构,都没有新意了。《出门》写的非常失败。停顿一下,思考一下,看看能不能突破;二,我发现了个旧书摊,可淘书,一些精力,分去淘书了。阅读和思考,比每天瞎码字更重要。
  
  今天开始,继续写字。我计划将《我的方寸江湖》系列,再扩充一万字,内容以我记忆中家乡的衣食住行、吃喝拉撒、生老病死、婚丧嫁娶为主线。字数每篇千字左右(尽量以内)。我觉得,写短文,比写长文,更能锻炼表达能力。实际上,正是在追求写短文的过程中,我的语言节奏感才逐渐出来。我不敢说,我有没有风格,但我的东西,看起来,起码像我的。以后,争取更像一些。
  
  

2007年5月17日星期四

070516淘书清单

《史记》 [汉]司马迁 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年版 原价:32.80
《战国策》(随身书)[西汉] 刘向 编撰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年版 原价:10.00
《孙子兵法今校今读》孙仲谋编 香港新成图书贸易公司 出版年份不详 原价:25.00(港币)
《聊斋志异》(袖珍本) [清] 蒲松龄 著 云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份不详 原价:不详
《情人》(袖珍本) [法国] 玛格丽特·杜拉斯 远方出版社 2003年版 12.50
《沈从文文集》(10卷) 沈从文 著 三联香港分店、花城出版社联合出版 1984 年版 1991年印 原价:7.60
《沈从文文集》(11卷) 沈从文 著 三联香港分店、花城出版社联合出版 1984 年版 1991年印 原价:7.80
《沈从文文集》(12卷) 沈从文 著 三联香港分店、花城出版社联合出版 1984 年版 1991年印 原价:8.05
《灵魂饭》 余华著 南海出版公司 2002年版 原价:18.00

共计:22元。

2007年5月15日星期二

2007.5.14淘书

《海蒂性学报告(男人卷)》[美] 丽莎·海蒂著 未来出版社 1998年版 原价:48:00

我觉得像是本盗版。但竟然是本精装。翻了翻内容,竟然也没有读到错别字,于是买了。

本书最大的优点是资料丰富。没有一本书能够包含有关男人性事如此丰富的内容。肌肤之亲、男子气概、恋爱、偷情、外遇、同居、离婚、性交、阴茎大小、性无能、早泄、口交、自慰、高潮等平日令人紧张却难于启口的题目,在这本书都被提及,而且在每个单元中,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与叙述。

至少,它是一本丰富的资料。实际上,它也是一本经典。



《第二性》(Ⅰ)(Ⅱ)[法]西蒙娜·德·波伏娃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年版 原价:49.8

  西蒙娜·德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,《第二性》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,是“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、最理智、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”,被誉为女人的“圣经”。成为西方妇女的必读之书。

2001年,曾再王怡的《读书清点:性爱篇》中读到过对这本书的介绍。于是,一直记得。今天碰到全译本,而且还有8成新,就淘来了。


《一份私人档案:劳伦斯与两个女人》[英] 吉西·钱伯斯 弗丽达·劳伦斯著 知识出版社 1991年版 原价:4.85

前几日读《我与兰登书屋》时,有看到关于劳伦斯的故事,印象深刻。今天看到故事中其中的一位是本书的作者,于是买了下来。其实两位作者,一位是劳伦斯早年的情人,一位是她的情妇及妻子。在与他关系如此密切的两个人的眼中的劳伦斯,不知道是什么样子?我充满了好奇。


《第三次浪潮》[美]阿尔温·托夫勒著 三联书店 1984年版 原价:2.45

这本写于20多年前的经典著作,时过境迁之后,我们发现,托夫勒的大多数预言都已成真。10多年前,我曾在新华书店的柜台前徘徊多次,最终没舍得买。前几天,在旧书摊上碰到,怦然心动:绿色的封面,虽然已经出版了有二十年后,仍然觉得经典。好几次拿到手中,最终没买,觉得它过时了。今天再去淘书,又看到了它,夹杂在一堆情色书中,被一双双手翻来倒去了好多次。目睹这部经典著作,竟然如此悲惨结局,心中不忍,于是买了下来。回来再翻,觉得托夫勒的思想还未过时,即使现在,仍或多或少在指引着我们“创造未来”。

顺便多提一句,托夫勒是海蒂的丈夫,两人多次合作著述。

《沙叶新谐趣美文》 沙叶新著 广东人们出版社 1999年版 原价:27.00

沙叶新的文,我中学时就喜欢。可惜,后来读得少。再后来,看到他的文章已经难得能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了。听说,他的戏,也难得上演了。不是他的文和戏不不好,而是“它们”不符合尺度。


《现代化的陷阱》何清涟著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年版 原价:21.60

最早,好像也是在2001年的天涯上看到有人撰文介绍这本书。再后来,听说作者因作品不合时宜,偷偷跑美国去了。书几年前下电子版看过。今天碰到纸版,当然忍不住想收藏一套了。

《摄影之友》,杂志,07年04期, 原价:20.00

小媳妇感兴趣的。买了。

共计25元